网安学院2025新年贺词

作者:    时间:2025-01-01    点击数:

值此2025新年之际,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向全体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和美好的新年祝福!

过去的一年,是网络空间安全领域风云变幻、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我们秉持“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和“举事为先,开拓进取,待人以诚”的方班班训,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我们见证了师生们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突破,为国家构建安全的网络空间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思想铸魂,持续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我们深入学习贯彻《条例》,开展主题党日学习,讲授纪律党课。“研本同行”行动帮扶本科生学业发展等188人次,党员教师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百千万工程”等87人次。我们积极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新学院加新校区搬迁,边实践探索,边提升优化,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生干部工作例会、走访宿舍等方式深入了解师生需求,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师生“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

二、学科建设与人才引进培养

2024年网络空间安全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第六、广东省第一,学科实力在国内高校中属一流行列。学院2024年度共引进各类人才19人,其中百人计划5人,人才特区1人,全职特聘7人,柔性引进2人,博士后4人;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5人入选省级人才项目;3人获评教授职称。

本科专业建设方面,毕业生中50%的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含九名推免生),本科毕业设计获得学校创新一等奖1名;本年度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校赛银奖2项,获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5项,参加其它学科竞赛获省部级奖12个、国家级奖13个。申报广东省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项,广州市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5项,校级各类教改项目6项;组织“网络空间主权与网络空间法制建设”课程组申报了国家级一流课程。

实验教学方面持续推进网络安全运维管理实训室和网络攻防演练实验实训室建设。支撑了包括入侵检测、计算机系统基础实验、Java编程、博弈论、网络安全与对抗等7门教学课程,涉及金融系统、生产企业、政府、电子门户、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11种攻防演练场景库,配置9组安全运维设备,包括WEB应用防火墙、运维审计与风险控制系统等7套软硬一体实验设施。

研究生培养与创新实践方面围绕“方班654321模式”设计,持续推广“方班研讨厅”课程,已推广到包括清华、北大、澳门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在内的国内50所高校;推出并持续改进“方班演武堂2.0”课程,与绿盟科技、海康威视、天融信、安天科技、任子行、启明星辰等6个网安龙头企业推进校企联合虚拟教研室建设,构建6个教学班,开创了“演(示)讲(解)点评式”教学模式;设计并持续优化“方班前沿秀”课程,先后邀请王怀民、张拔、陈纯等10余位专家及院士亲临课堂授课,把“开阔眼界、触摸前沿”纳入到方班的日常教学。

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进一步扩大了“创新与思辨”虚拟教研室教学团队规模,50所国内外高校会同方班专任教师,共开展108次课堂教学活动,涉及34个教学班合计1850课时,校外参与老师超过了1000人次,在国内顶尖高校包括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10余所学校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学生围绕网络安全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进行分享。构建了“方班演武堂”课程校企合作教学团队,涉及6个网安企业,企业导师参与点评超过300人次,完成了26次共计560个课时的课堂教学。

围绕方班创新课程和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组织了3次集中教学研讨会。方滨兴院士、郭世泽院士、张彦春教授、贾焰教授、徐贯东教授、李建新教授、李舟军教授、学校副校长田志宏教授及全体教师,开设了方班特色课的50所高校200余位教师参与了“网络安全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暨第十一届方班教学研讨会”、“网络安全技术创新与人才教育高峰论坛”、“第12届方班教学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专题研讨会;组织围绕“辅导、演讲、提问、总结”四个环节的“方班研讨厅”课程开课宣讲,方班带动50所高校示范班师生共计近500人参与了宣讲会。

三、人才培养成效及团队建设

人才培养成效方面,2024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为94%,其中有19%的毕业生进入国防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北京大学和广州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方班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及创新创业比赛,共获各类奖项33项,其中包括国奖21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6项,其他获奖6项,其中: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赛金奖1项、省赛银奖1项、国赛铜奖1项;第21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国赛一等奖5项,国赛二等奖2项;第三届中国研究生网络安全创新大赛国赛二等奖2项,国赛三等奖4项;第二十一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赛二等奖1项,国赛三等奖1项;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华南赛区二等奖2项、国赛二等奖1项。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63篇;申请发明专利119项,其中授权专利62项。

教育教学成果方面,广东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方班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学团队”和“新工科理念下实践创新型网安人才科教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顺利通过结题验收。联合国内多家网安龙头企业和政府与行业协会,优化更新了网络空间安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发布了《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指南(综合版)》,稳固了在网安工程技术人才实践实战知识技能体系理论建设方面的“国内唯一、领域最全”地位。建成了“方班创新课管理平台”,将方班研讨厅、方班演武堂两门,黄埔方班、示范班、北邮教学班、哈工大+广东教学班纳入到统一管理、集中资源、共同推进的技术平台下。

科研条件与平台建设方面,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枢纽有了阶段性成果,网络空间安全中央实验室构建“1+7”技术支撑体系,即1个网络靶场(攻防行为仿真、安全知识管理、态势分析评估、技术演练验证)和7个功能业务区(区块链安全、人工智能安全、工控安全、信息网络安全、物联网安全、攻防对抗演练、研究合作实践)靶场-业务区互联互动。支持攻防竞赛模式有CTF夺旗赛、BTC定向渗透赛、AWD攻防赛、CTL领地赛、理论赛,支持混合竞赛模式,各种赛制能够自由组合,以阶段的方式组成竞赛。成功协同鹏城实验室主办第四届“鹏城杯”联邦网络靶场协同攻防演练。

四、科研工作

科研项目方面,学院获批科研及人才类项目58项,经费共计4237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4项、面上项目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特别资助项目1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1项、粤港澳联合创新领域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人才项目方面,获批国家网信创新人才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项目1项、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项、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项目1项、青年拔尖人才项目2项。

依托已有科研成果及人员,在科研平台方面获批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市级科研平台1个,成立校企联合实验室2个。其中,包括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工业控制系统攻防对抗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网络空间治理创新研究院)、广东省GF重点实验室(广东新型***科技工业重点实验室)等3项省部级科研平台,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粤语语料库建设与大模型评测重点实验室)1项。

知识产权方面,累计发表论文134篇,其中SCI Q1论文70篇,SCI Q2论文16篇,EI检索有12篇,CCF A类论文40篇,CCF B类论文2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共计11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项。

学术活动方面,主持承办CSE 2024-TEC等国际会议、2024年中国网络空间新兴技术安全创新论坛--网络安全试验平台技术与实践研讨会、2024年网络空间安全学术大会-网络空间安全主动防御创新技术论坛;以组长单位组织承办了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TC8-网络空间安全仿真任务组的标准工作会议4次;组织CCF-数据库专委走进广州大学活动,第二届广州大学大数据智能高峰论坛。

获得奖项及标准制定方面,牵头获省部级奖项1项,参与并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2项。其中,牵头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参与并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3年度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主导我国网络靶场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包括牵头制定国家标准1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立项1项)、牵头制定行业标准22项(发布10项、完成报批4项、立项4项),在人工智能及安全领域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牵头制定行业标准1项。


总之,这一年,我们强化党委主体责任,毫不动摇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年,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这一年,我们聚焦学科建设,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续写华丽篇章;这一年,我们以“枢纽”为平台,夯实网安学科建设新基石。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肩负时代使命,紧跟技术前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产学研用融合,推进方班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开花结果,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在此,衷心祝愿每一位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朋友新年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携手并进,共创辉煌,为网络空间安全事业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Copyright © 2022 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版权所有